8月13日(六)|印度恐懼症(上)
August 13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凱西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走在仰光市中心的街頭,你不難發現印度文化的痕跡。陣陣飄香的印度咖哩餐廳、琳瑯滿目的香料專賣店、色彩鮮豔的印度教神廟……還有自英殖時期就開始流行的「籠基」,至今依舊是多數緬甸人的休閒裝束。然而,看似完美的印緬大熔爐底下,「印度恐懼症」早已蔓延至整個社會,仇外情緒尤為濃烈。
近一個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經歷,深深塑造了緬甸當代對印度的仇外心理。由於經濟與戰略考量,英國於1926年將緬甸併入英屬印度,大量印度移民湧入此地,包括信奉錫克教的賈特人(Jats)註、富有商業頭腦的切蒂亞爾人(Chettiars)和古吉拉特人 (Gujarati)、提供廉價勞力的馬德拉西人(Madrasi)等等。
來自各個不同種姓的印度人在緬甸漸漸形成自己的社區,從事着與種姓相對應的工作。與此同時,英國人任用教育程度高的印度人擔任政治要角,而熟悉經商之道的印度種姓則逐步掌握緬甸的經濟命脈;緬甸人經常吃不飽飯,導致反印情緒與日俱增。
註:當時,有許多效忠於歐洲的印度士兵(包括賈特人)在撣邦的格勞(Kalaw)、東枝(Taunggyi)、曼德勒省的彬烏倫(舊稱Maymyo)等地形成印度兵社區(sepoy community)。
參考文獻:廖堃玲《緬甸印度移民的歷史、遷移原因及對緬影響研究》;Renaud Egreteau, “Burmese Indians in contemporary Burma: heritage, influence, and perceptions since 1988”
代禱文
天父,儘管我們的心中充滿仇恨敗壞、性情邪惡、不配得到任何好處;但耶穌基督仍然愛着我們,祂以仁慈善待我們,用饒恕遮蓋我們。甚願在同塊土地上生活的緬甸人和印度人,也能深深經歷到上帝這份恩典,同在耶穌基督裡得到完全的愛和接納。願福音轉化他們的生命,因着神兒女的新身分,成為一個新的群體不把其他種族、受欺壓、孤兒寡婦和寄居者排斥在外,反倒學習耶穌基督謙卑又榮耀的樣式捨己、犧牲與奉獻,回應有需要的人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